po文 - 历史小说 -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在线阅读 -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第163节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第163节

    嘉靖三十四年,朝堂发生的大事逐渐和主角开始产生关联。

    求月票,求支持!

    第169章 县试前

    县学中,海瑞正在给三人突击讲课。

    县试的日子出来了,二月初十。

    其实在县试这个层次,科举并没有那么严肃。

    原因也很简单,童子试三场,县试只是一场资格类的考试,通过了县试只是取得府试资格。

    海瑞今天没有讲四书五经,而是给三人讲县试的规矩。

    “这几日就可以去礼房报名了,报名之后还要交上打格考卷纸和素纸稿纸各二十张。”

    县试的答卷纸和草稿纸都是要考生自己准备的,但是为了防止考试作弊,这些卷子要提前交到县衙礼房,检验完成后再打乱发给所有的考生。

    其实在真正答卷的时候,只用到三张答卷纸和九张稿纸,剩余的纸自然也不会发还给考生,而是当做县衙办公用纸。

    苏泽也忍不住吐槽,这些人是一点油水都不放过啊。

    海瑞继续说道:“县试的流程你们都知道了吧?我再讲一遍注意事项。”

    “县试考三场,第一场考的经义,《四书义》和《五经义》各一道,帖体诗一首。”

    “本朝最重经义,刷人也主要在第一天的考试中,只要经义通了,贴体诗只要声韵不出错即可,而后两场基本上不黜落考生。”

    时人最重八股,有些私塾甚至连后两项考试内容都懒得教,反正只要经义合格就能考上,何必浪费时间在其他上面。

    海瑞继续说道:“第二场考诏浩表判论,只要格式不出问题,莫要说些悖逆的话,并不会黜落人。”

    说完海瑞看了一眼苏泽,他对现在苏泽的经义能力已经很认可了,但是怕他脑子发热在卷子里写一些反动的内容。

    诏浩表判论,诏就是衙门的公文,表是表彰文书,判就是判决书,这些就是公文写作,格式对了就行。

    “最后一道是策论,以往年度黜人大多是避讳的问题,县试不是殿试,四平八稳就可以了。”

    科举考试从诞生以来,考试侧重点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

    大概脉络就是从唐代最重“文”,到宋代最重“论”,再到明代最重“经”。

    唐代科举考试重视的诗词,也就是个人的文学素养。

    唐代科举并不是做官唯一的途径,唐时还有五姓七望这样的累世大族,进士官远没有大明这么贵重。

    唐代科举,以诗文取士,也让整个科举考试舞弊严重,考试前行卷成风,很多文人都会赠送权贵诗词博取文名,或者依附于权贵获得推荐。

    宋吸取唐代的教训,开始不重诗文,反过来重视实务策,也就是策论的写作。

    但是实务策论的写作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对寒门子弟的不公平。

    大家当然知道策论取士,取的是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但是策论这东西是普通人都能写的嘛?

    寒门子弟连四书五经都不一定买得起,别说秦汉散文和史书了。

    宋代策论要兼具文采和论据,这论据自然就是平时日常读书积累了。

    寒门读书人在策论考试中自然是非常劣势,这就类似于如果高考不仅仅要考语数外,还要考音乐美术科研成果,这东西就不是普通人玩的了。

    考策论的结果,还有一个缺点,那就是指向性太强。

    宋之重臣,都要知贡举,就是主持过一次科举考试。

    知贡举的大臣出的策论,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和政治立场录取考生,那被录取考生的政治倾向就肯定和知贡举的主考官相同。

    所以宋代形成了缠斗了好几代的新旧党人,科举考试反而成了党争的工具。

    明代再吸取前面的教训,诗文和策论虽然还有,但已经不是考试的主要内容了。

    考的就是《四书五经经义》,朝廷给你把考试范围和考试教辅书都定好了,穷人富人都按照这个考!

    所以虽然八股取士因为变态的考试内容和严格的考试格式,被后人视为落后的象征。

    但如果放在现在,一场只考笔试的高考,和“素质教育”、推荐信录取的高考,普通人到底选哪个呢?

    说到底,科举就是一场选拔性考试。

    无论是什么考试内容,只要是选拔性考试,必然会选到最顶尖的人才。

    听到海瑞讲完了之后,他说道:“这次我要避嫌,就不参加县试的监考了,你们好好努力。”

    还没考试,县里就有风言风语了,三人都是海瑞的学生,都说海瑞会在县试中偏帮自己的学生。

    海瑞直接向白知县申请了避嫌,风言风语才小了很多。

    又说了一些勉励的话,海瑞这次离去。

    三人中年纪最长的陈朝源说道:

    “这县试还有一些细枝末节,我也讲给苏兄听听吧。”

    陈朝源说道:

    “苏兄要准备一些吃食,三场考试每一场都要考一天,是可以带食物进去的。”

    “不过馒头糕点这些东西最好别带,鸡蛋鸭蛋也要切开。”

    苏泽疑惑的问道:“这是有什么忌讳吗?”

    陈朝源摇头说道:“这不是什么忌讳,为了防止夹带,兵丁会掰开糕点馒头检查,鸡蛋鸭蛋也会捏开。”

    苏泽想想了这个时代士兵的卫生水平,又想到他们用指头捏开这些食物的样子,顿时也没了胃口。

    苏泽连忙说道:“我明白了,陈兄!”

    陈朝源说道:“我第一次县试没人和我说这些,带进去的馒头被捏的稀碎。”

    “文房四宝自然不用说了,油纸和香囊也是需要准备的。”

    这下子连林清材都看向陈朝源,他也参加过县试,可没准备这些东西。

    陈朝源说道:“这也是经验之谈,考棚简陋,还会漏风漏雨,进去之后先用油纸封上,一旦下雨也有个遮挡。”

    “我有一次考试,外面下小雨考棚内下大雨,我是顶着衣服遮着考卷才完成答题的,最后还因为墨迹晕染开了被黜落了。”

    好惨。

    苏泽又问道:“那香囊呢?”

    陈朝源说道:“这考棚有位置好的,自然有位置差的,位置最差的就是茅房边上的,而且考棚中多有异味,带着香囊是为了遮味的。”

    陈朝源叹息一声说道:“考棚被称之为‘号间’,环境比县衙大牢也没好到哪里去,还好县试不锁院,只考三天而且考完每一场都能回家,那些身体稍弱的参加乡试回来都要大病一场。”

    苏泽也沉默了,看来身体不好还不能参加科举。

    这些都是陈朝源多次参加县试的宝贵经验,苏泽和林清材连忙向他表示感谢。

    陈朝源说完之后,有些低落的说道:“今年是我最后一次考了,若是再考不过,那就跟着我族兄做状师去了。”

    说到了这个话题,气氛就凝重了许多。

    陈家并不富裕,不可能供陈朝源无休止的科举下去的。

    大部分的读书人,也都会给自己定下一个期限,那些考到白头发的老童生还是很少的。

    陈朝源已经快要三十岁了,他儿子都要快要开蒙读书了,家里不可能供养两个读书人。

    陈朝源笑了一下说道:“还多谢汝霖给我找了一份差事,若是今年再不中,那我就在编辑部好好做事了。”

    苏泽也不知道如何回答,陈朝源和林清材的科举水平,如果用系统评分那就是lv4的水平。

    能不能考中也要看运气,或者判卷考官的个人喜好,甚至连考场座位的位置好不好,下不下雨都有可能成为影响他们成绩的原因。

    谈完了科举的话题,三人结伴前往礼房登记报名,还没到县衙就看到黑压压的人。

    苏泽也被惊到了,他没想到南平县竟然有这么多读书人。

    陈朝源说道:“去岁我们南平县参加县试的足有四百多人,今年只多不少。”

    苏泽惊讶的说道:“这么多?”

    陈朝源说道:“这还多?福州府那边县试的就有一千多人,我们已经少多了。”

    好吧,福建不愧是科举大省,考生果然多啊。

    陈朝源说道:“其实苏兄不必担心,这些人里面大部分人都是来体验一下的,为了熟悉考场和考试流程,为日后进学立个目标来的。”

    苏泽明白了他的意思,就和后世大一参加公务员考试一样,大部分人来县试就是练手的。

    排了半天的队伍,三人终于排进了县衙,刚进县衙就遇到了一个熟人。

    林显达看到苏泽,立刻迎接了上去。

    “阿泽兄弟,我等伱好久了,我这就带你去礼房登记。”

    周围的读书人对苏泽怒目而视,但是几个人认出苏泽之后,众人纷纷移开目光。

    林显达在承发司做事,和县衙各房都有接触,他办事伶俐是白知县眼前的红人。

    苏泽笑了笑说道:“都快要排到了,多谢显达兄弟了。”

    林显达想了想说道:“那我陪阿泽兄弟一起排。”

    苏泽第一次来县衙礼房就交了周秀才的保书和证明文件了,如果全县的读书人都在这个时候送审证明材料,那礼房的人加班也忙不过来。

    大部分的读书人,都早就已经确认过了考试资格,所谓报名就是确定参考的程序罢了。

    所以队伍排的很快,进了礼房之后,苏泽看见一排条桌,五个吏员坐在后面,苏泽很快就被喊到了最边上的桌子前。

    这个老吏不就是苏泽第一次来县衙时候,学习到那个技能的老吏吗?

    看到苏泽的名字,老吏抬起眼睛,看到苏泽之后立刻热情的说道:“苏公子稍等,马上就好!”

    苏泽想到第一次见到这个老吏的时候,他以保书字迹潦草让自己回去重写的样子,和现在简直是判若两人。

    这礼房老吏现在哪里敢得罪苏泽,府衙县衙都看中的读书人,连致仕蔡员外都能逼死的狠人,又是整个延平府最著名的《拍案惊奇》的主编。

    不一会儿,这个老吏登记好《考用簿》,让苏泽签字画押后,又迅速从后面拿出一枚木牌。

    甲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