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文 - 历史小说 - 农家小饭桌[美食]在线阅读 - 第233章

第233章

    这道炭火烤全羊本是精心准备的一番心意,到了夷国人嘴里,却成了胤朝的不对。皇帝煞费苦心,想要让夷国人宾至如归,特意做了夷国当地的美食来盛情款待,夷国人竟然反咬一口,竟反过来说他们抄袭。

    皇帝龙颜震怒,正要发作,却见太子殿下举杯而起。

    “父皇莫要动怒,先容我说两句。”

    太子殿下这个时候发言,无疑瞬间吸引了全场的目光。大家的目光一时之间全都聚集在了沈淮南的身上,想要看他打算说些什么。

    “也罢,你先说吧。”皇帝的理智瞬间回笼,想要看自己的亲儿子、未来的储君会如何处理这种争议。

    得到父皇的首肯,太子殿下这才悠悠地开口,说出来的却是满堂震惊的话语。

    【注释1】马上民族:形容一个民族生活在草原地区,以游牧经济为主,逐水草迁徙,居无定所。

    【注释2】鸡髓笋:是红楼菜中的一道珍品。咸、鲜。脆、嫩且爽口,颜色黄白。它将鸡腿肉去掉,留下骨头,敲碎取出骨髓,点缀在鲜笋盘中。雅致,清透,营养丰富。

    以上注释来源网络。

    第99章 蓝莓山药塔(一)

    只听沈淮南轻咳了两声, 开口说道:

    “古语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叶徒相似, 其实味不同【注释1】。羊肉胤夷两国都有, 菜肴的做法上却有所不同, 只是长得相似罢了。”

    夷国使臣身为文官, 哪里会不懂这句话的出处。

    当年晏子出使楚国, 被楚国君主百般刁难, 若不是晏子聪慧过人, 怕是连累国家蒙受耻辱。

    沈淮南的言外之意便在于此, 若是使臣再次出言不逊, 胤朝不介意效仿楚国的做法,到时候就要看使臣能否比肩晏子, 不让自己的国家蒙羞了。

    夷国使臣忍不住打量着放出如此狠话的沈淮南,却见后者嘴角噙着笑意, 皮肤显露出病态的苍白, 怎么看也不像是个雷厉风行的人。

    夷国使臣在心里自我安慰道:“许是我想多了, 眼前这位胤朝太子明显是个病秧子, 哪里会有如此心智。”

    谁知沈淮南却步步紧逼, 让张公公将炭火烤全羊端到了夷国使臣的面前。

    “请使臣大人尝尝,这道珍馐,与当年晏子尝过的美味, 有何不同?”

    夷国使臣撞上沈淮南孤狼一般凶狠的目光,只那一瞬, 顿时让夷国使臣脊背发凉,后脊梁骨的汗毛根根竖立起来, 被穿堂的冷风一吹,愈发令人心惊胆战。

    下一秒,沈淮南重新又换上笑眯眯的表情,问道:“使臣大人,你怎么不吃呢?”

    “吃,我这就吃。”

    夷国使臣被沈淮南这么一吓,就连筷子都拿不稳了,哆哆嗦嗦地夹了一块羊肉。汗水浸透了筷子,一个手滑,夷国使臣刚夹起的羊肉就掉到了地上。

    大堂之中,传来胤朝众臣子的嘲笑声。

    方才,胤朝被夷国使臣占尽了口舌便宜,如今夷国使臣却被胤朝太子吓得在堂前出丑,也算让胤朝出了一口恶气。

    “喜欢就好,特意为你做的呢。”

    沈淮南唇角一勾,笑容却不达眼底。

    仗着身体不好,沈淮南一向对朝堂之事能推脱就推脱,笑着看其他几位皇兄皇弟在父皇面前争宠,抢着进言献策,争着头破血流。

    毕竟太子已立,高下已分,沈淮南没必要再将自己置于水深火热之中,分那寥寥一杯羹。

    可如今,沈淮南却主动开口,平息了一场两国之间的争议。只因方才张公公凑到了沈淮南的耳旁,悄声说了一句话:

    “这道炭火烤全羊,是白姑娘做的。”

    沈淮南缀满金银玉饰的手腕敲了一下桌面,饰品与桌面相撞,带来一声清脆响声,引得群臣侧目。

    片刻后,群臣见到太子这边无事发生,没有热闹可瞧,这才收回目光,继续欣赏宴席中舞女的曼妙舞姿。

    沈淮南这才面上不虞,轻声向张公公质问道:“她凑这个热闹干什么?”

    自从白桦成为太子的私厨以来,哪怕再辛劳,也从未主动向沈淮南讨过一次赏赐。足以看出白桦并非贪得无厌之人,认真履行着双方的交易。

    “回殿下的话,白姑娘是被御膳房主管叫去的,不由分说,便被安排了这项活计。”张公公同样小声回应着。

    这个缘由在沈淮南的预料之内。

    御厨们一贯捧高踩低,向来那些有油水可捞、能够在主子面前露脸的活,都被那些资历深、势力高的老人霸占着。唯有这种出力不讨好的活,会交给白桦这种新人去做。

    做得好是御膳房的共同功劳,做不好是新人一人的祸事。关系撇得干干净净,福祸分得一清二楚。

    沈淮南叹了口气,平日里,白桦是多么有头脑的一个人,怎么到了这种事情上,不晓得推脱一二。别人给她挖了坑,她就直直跳了进去。

    看到夷国使臣借机生事时,沈淮南心里便清楚,若是夷国使臣借这道炭火烤全羊生事,事后做这道菜的厨师,不可能不被发落。

    因此,才在父皇为难之际,主动站了出来。

    沈淮南通过引经据典,三言两语便占了上风,吓得夷国使臣不得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