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文 - 历史小说 - 大唐之开局娶了武则天在线阅读 - 第二百一十章 气节

第二百一十章 气节

    果不其然,这话题一下子引起了李世民的兴趣。

    一双虎目缓缓在程处默他们几个五大三粗的身上扫过,心头乐呵呵一笑!

    最后目光又回到杨帆身上,有些鄙视地问道:“哦!你们几个臭小子居然还会谈论如此高雅的问题,那汝说说,什么是气节?”

    显然,李世民根本不相信这几个憨货能说出什么有高度的见解。

    杨帆缓缓拿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茶水,脑中组织了一下思绪,不急不缓的说道:“说到气节,这就包括到方方面面,但大致可以分为大小两种,不知陛下想听哪一种?”

    “汝说呢?”

    李世民的好心情顿时被杨帆这厮给破坏了,有些咬牙切齿的蹦出了几个字。

    他发现只要跟杨帆聊天真的很难心平气和。

    因为这小子从来不按照常理去说话。

    如果是一般人,皇帝问话,你只要面面俱到、仔细徐徐道来便行,哪还要让皇帝做选择的?

    作为皇帝,一切要尽在掌握之中,满朝文武只有这混不吝的小子才敢让朕做选择。

    见李世民神色有些变化,杨帆暗暗鄙视。

    这人的脾气也太古怪、太让人难以琢磨了,动不动就发脾气,也是让人给惯出来的。

    李二陛下又没有来大姨妈,干嘛非得跟中年妇女一样的臭脾气。

    想来不管男女都是有更年期的说法。

    杨帆心中虽然吐槽不已,口中却是不慢:“以微臣之见,气节大致可以分为个人气节与国之气节。”

    “哦,那汝具体说说,朕倒想听听汝有什么高见,说得好,重重有赏,说得不好,赶紧滚犊子去多读一点书,不要丢人现眼。”看杨帆很上道,李世民龙颜稍缓,反而配合起来。

    虽然清楚杨帆很有才华,但李世民根本不相信一个乳臭未干的臭小子能懂气节这种高大上的东西。

    说到气节,都是那种七老八十、垂垂老矣亦或者有过某种经历的人才有资格说出来的话。

    杨帆不慌不忙,缓缓说道:“陛下可知道汉朝张骞出使西域的典故。”

    李世民点了点头,虽然没有学富五车的学识,但张骞通西域的典故还是知道的。

    只听杨帆徐徐说道:

    “建元元年,汉武帝刘彻即位,张骞任皇宫中的郎官。

    建元三年,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

    张骞于长安出发,经匈奴,被俘,被困十年,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

    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

    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

    张骞出使西域本为贯彻汉武帝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之战略意图。

    但出使西域后汉夷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

    因而,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历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张骞对开辟从中原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举世称道。

    不过依微臣看来,张骞更让人敬佩的却是个人气节。

    张骞两次被匈奴俘虏,随行的人员死的死降的降,但他坚持本心,拒绝了匈奴高官俸禄的诱惑。

    这宁死不屈的精神,就是个人的高风气节。

    这也是世人由衷佩服的原因,所以其典故广为流传,可以称之为个人气节之典范,陛下以为然否?

    李世民深以为然,点头赞同。

    随即杨帆继续说道:“如今大唐比汉朝更兴盛、更繁荣,但却甚少有这样的高风亮节之辈,甚至很多人卑躬屈膝,腰杆子直不起来,例如上次遇见的欧阳率更。”

    李世民见杨帆又扯到了欧阳询的身上,皱着眉头问道:“为何汝对欧阳率更如此不喜?上次他都被汝气得在床上躺了半月有余。”

    杨帆憋了憋嘴,说道:“微臣的话不是针对某一个人,而是根本就看不起这一类人,仁者爱人,人恒爱之,顶天立地者,人恒敬之!”

    李世民对杨帆的话显然有些不赞同,帮衬道:“怎么说欧阳率更也是名满天下的大儒,作为后辈,岂能随意说他的不是?”

    杨帆有些无语,心说,自己哪是单独对欧阳询不满,而是对提出和亲的所有人都不满,只是不能明着说出来。

    既然李世民要摊到个人头上,杨帆当然也不虚,开口反驳道:“名气高、岁数大就能胡言乱语么,一个人如果做人毫无气节,如何让人尊敬,即使才华再高,也是如浮云一般漂浮。”

    李世民倒也没有生气:“今时不同往日,如今大唐也算国安民定,张骞之类的事很难出现,而欧阳率更教书育人,一门心思扑在学问上,对大唐也是诺大的贡献,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微臣没有否认这些老前辈的学问和贡献,但是这种人毫无气节,自己又是个软骨头,教书育人想来也培养不出有气节的学生,恐有误人子弟之嫌!”杨帆不以为然,鄙视地说道。

    显然,杨帆话里有话,若有所指,作为人精的李世民当然能听出来。

    只是没想到杨帆会有如此大的怨气,于是喝斥道:“有话就说,有屁就放,如此阴阳怪气绕来绕去,汝以为朕是昏聩无能的君王?”

    “微臣想说的是,极个别人无气节是小,但如果影响到他人或者对朝廷大事指手画脚就让人看不起了,人一旦无气节,会让国也无气节?”杨帆浑然不惧。

    李世民诧异地道:“国家也有气节么?那一个国家怎么才算有气节?”

    绕了一大圈,终于问到了点子上,杨帆暗暗松了一口气。

    杨帆缓缓站起身来,双手背于身后,装逼地踱步走来走去,说道:“国之气节就是气节最淋漓尽致的体现,也是个人气节的升华,微臣归纳为: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