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文 - 历史小说 - 我的姐夫是太子在线阅读 - 我的姐夫是太子 第953节

我的姐夫是太子 第953节

    “父王……”

    张安世则是阴沉着脸道:“江西那儿,怎么样了?”

    张长生道:“今年年末,吉州府的铁路应该能够贯通,表兄他……”

    张安世板着脸道:“要叫皇孙。”

    “是,皇孙现如今,亲往赣州府勘探地形,那一段,是最难修的,只怕花费不小,所要动用的人力物力,也是最多,可又不能不管,这是通往岭南的重要通道……”

    张安世道:“只要有主要的钱粮,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这些……都只是时间的问题,许多的难题,迟早要迎刃而解。”

    “是。”

    张安世认真地看他一眼,随即又道:“你呢,你在那儿怎么样?”

    “我?我干的还好。”

    “有什么收获。”

    “收获……”张长生想了想道:“倒是有一些收获,从前在宫里的时候,陛下跟我讲了许多的道理,可当时虽能记住,却不甚理解。此后去了模范营里头,每日打熬身体,吃了不少的苦头,可许多事,依旧没有想明白。去了江西布政使司,与各色各样的人打交道,方才渐渐能体会当初陛下的教诲了。”

    张安世认真地听着,此时终于露出了笑容,道:“人都是这样磨砺出来的,前些时日,皇孙也修书来,好好的夸奖了你一番,看来,你真的学进去了不少的东西。”

    张长生暗暗松了口气,眉宇间也不免有几分欣喜,随即道:“这一次,父王召我回来,是为了什么事?”

    张安世这才收敛了笑容,道:“这些时日,我可能会有一些变动,当然,这变动怎么样,我现在还不好说。不过新洲那边,杨士奇修来书信,倒是条件开始成熟了,我们张家……是该干出一件大事出来啦。”

    “啊……”张长生有些讶异。

    张安世道:“新洲那边,修建了这么多的船坞,这造船业能发达,一方面,确实对海运有极大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宋王府这边,一直都在下达订单,你可知道,新洲这些年,王府里头订购的各色舰船,有多少?”

    张长生道:“儿子倒确实听说,花了不少的银子。”

    张安世幽幽地道:“四千多万两,这是这些年来,陆续的开支。”

    张长生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张安世忍不住有些肉痛,道:“这可是银子啊,是为父辛辛苦苦,一文一两攒出来的,你以为这么多的银子,只是为了支持新洲的造船业这样的简单?”

    张长生的面容忍不住肃然了几分,道:“还请父王示下。”

    “现如今,新洲有大小舰船四百余搜,其中价格高昂的铁甲船,有七十艘之多……这么多的船,该让它们有一些用处了,朝廷这些年,一直都在下西洋,我们新洲,则要预备下东洋。”

    张长生一愣:“父王的意思是……下倭国?”

    张安世轻蔑一笑,随即道:“倭国算老几,我的意思是……东边的大洋,你还记得你的邓叔公吗?他不远万里,从天涯海角之地,带回来的那些作物?”

    张长生点点头道:“这……小时候,就听父王和母妃说过。”

    张安世道:“目的就在这一处大洋,所以新洲这边,要整备人马,招募大量的水手和兵卒,数百艘舰船,带着物资、武器、药品、粮食出发,规模要在万人以上,寻到地方之后,先在沿岸筑城,站稳脚跟,而后……”

    后头的话,张安世并没有继续说下去,却是深深地看了张长生一眼,意味深长地道:“我张安世有两个儿子,可真正张家的藩地,却只有一处,若是将大洋洲,一分为二,不免不妥,你是嫡长子,将来必能继承家业,可你的兄弟,可能就没有这样的福气了。”

    张长生想张嘴说点什么,却又听张安世继续道:“可若是看着你,只继承一个家业,其实也没什么意思,你已是男子汉了,当初你爹这样大的时候,却是披荆斩棘,从无到有,才攒下的这个家业。你若是有志气,这天高海阔,自有你的用武之地!你自己思量着吧,若是想混吃等死,自也由你,可你若想效仿为父,不妨……就自己开创一个家业,舰船、人员、武器,需要多少,我给多少,除此之外,还有你的邓叔公,以及当初横跨了大洋的诸多勇士,也可请他们给你提供一些帮助,甚至可以招募一些人,为你做向导。”

    张长生一听,顿时明白张安世的意思了,这是陛下将诸王丢去了海外,让他们自己创业。而自己,却也被自己的爹,丢去了海外的海外,让他自己创业。

    他微微低头,轻皱眉头,一时不语。

    张安世道:“怎么,胆怯了?”

    张长生摇摇头:“倒也不是胆怯,只是有一事想不明白。”

    张安世道:“你说罢。”

    张长生先是抿了抿唇,似乎再酝酿着什么,而后目光炯炯地看着张安世道:“爹,你说实话,是不是……你打小就不喜欢我,所以才对我这样苛刻?”

    张安世一听,一时哑然,其实他也说不清楚,没有成家立业的时候,他下意识的认为,自己将来若是有了孩子,必定会与孩子亲近,绝不似其他的父子一般,彼此生分。

    可直到自己成家立业,却不知怎的,但凡只要在长生面前,便必定下意识的会摆出不苟言笑的做派,好像无形之中,建起了一道隐形的墙壁。

    张安世沉默了许久,他竟不知如何应对。

    于是在沉默了良久之后,张安世好似恼羞成怒一般,骂道:“入你娘,这是什么话,难道为父对你二弟就好了吗?我对你们兄弟二人,何时厚此薄彼过,不都一样的对待?”

    张长生:“……”

    张长生细细一琢磨,居然被说服了,父王说的很对,好像他对自己兄弟两人都是一样的,谁都没有更好一点,这样说来,似乎也不像是单独对自己的厌恶。

    因而,张长生心里稍稍得到了些许的安慰,憋屈的心也似乎好受了一些。

    于是他板正了心思,脸上认真起来,道:“有这么多的舰船,咱们张家又有银子,只要肯下气力招募人手,有足够的补给,哪里去不得?只是……那地方……不是说很远吗?也不晓得……是不是不毛之地,花了这么多的气力,横渡了大洋,倘若到头来,可能只是一个不毛之地,亦或者……只有吕宋一般大小,会不会吃亏?”

    张长生虽说年岁不大,如今也算是有见地的人了,故而想到的也是很实际的问题。

    张安世便道:“这个你放心,此地谁先占了先机,就一定有百倍千倍的回报!这点儿舰船和钱粮算什么,这些时日,你还是先回南昌站,继续磨砺吧。新洲那边,会继续做好准备,等到时机成熟,你就选定一些人手出发。”

    张长生听了张安世的话,便再没有质疑,道:“父王放心就是了,我在模范营的时候,也有不少袍泽,都是过命的兄弟,将来真要去,等他们退伍下来,我便教他们做我的左膀右臂!”

    “还有在南昌站那儿,儿子也结识了不少文吏,哪些人有胆魄,哪些人缜密,哪些人能独当一面,儿子虽不敢说有什么独到的眼光,可看出个七七八八的本事却是有的。”

    张安世笑了笑道:“先不要吹嘘,既然回来了,在家多待两天,好好陪陪你的母亲吧,她一直挂念你。还有,今日说的事,你先别和她说。”

    张长生如蒙大赦,兴匆匆地便去了。

    第585章 监国

    这些时日,张安世前去觐见的时间特别的勤。

    颇有几分无事献殷勤的味道。

    朱棣近来身体有恙,他确实有些老了,连说话时中气也欠缺了一些。

    不过垂垂老矣之人,总是希望身边有人陪伴的。

    因而每次见着张安世来,都不免喜出望外。

    天色渐寒。

    文楼里却是热腾腾的,温暖如春。

    朱棣只裹着一件薄衫,没有端坐,却只是偎在一处小椅上,这椅上铺设的乃是一张虎皮。

    此皮乃朱棣亲自在辽东时射杀,那已是三十年前的事了,那时的朱棣,龙精虎猛,而如今,却已青春不在。

    张安世则坐在锦墩上。

    朱棣看着张安世,慢悠悠地道:“这些时日,朕的身体有些不济了,不过前些时日,看了不少奏疏,朕的臣工……哎……真是一言难尽。”

    张安世道:“臣在文渊阁里拟票时,也见了不少的奏疏,倒是没有什么大逆不道之言,陛下又何故感慨?”

    朱棣笑了笑道:“平日教你多看文章,朕虽然知晓,那些文章大多是没有用处的。可是……”

    朱棣顿了顿,接着道:“教你看文章,不是教你从文章中寻找出什么道理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教你怎么去看懂写文章的人,文章不过是文字的组合排列,可写文章的人,却会不经意的将自己的小心思藏在文章的背后,这自古以来,文人最擅长的就是春秋笔法,他有时明里是在夸你,实则却是在讥讽你呢。”

    张安世心头一震,道:“还有这样的事?”

    朱棣却自顾自地道:“哎……张卿,这些年来,朕也算是兢兢业业,于天下的百姓而言,想来也是有益的,当然,偶尔脾气有些不好,却也大抵,只要百官和大臣没有坏心,便总也还算宽容,相比于太祖高皇帝,已算是亲厚了。”

    顿了一顿,朱棣又道:“只是朕发现,似乎无论如何,这些人都要和朕对着干,从前是明着来的,而今,却是暗中来,这人心真是可怕。”

    张安世认真地看着朱棣,此时越发的感觉,朱棣已经老了,从前朱棣的老态,只是身体结构上,而如今,却是在心理上的。

    陛下如今是越发容易发出感慨,也越发的喜欢絮絮叨叨起来。

    从前出生入死一般的枭雄人物,执掌天下,果敢勇猛,霸气外泄之人,如今,却和寻常人家的老翁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

    张安世的心头感觉有点堵堵的,不禁为之感慨,也不由得叹息岁月消磨的可怕。

    想了想,张安世才回答道:“陛下,臣是个现实的人。”

    朱棣挑眉,不明所以地道:“现实的人?”

    张安世道:“臣这些年,跟着陛下学习,倒是学到了一个道理,那便是,判断事物,都要从现实出发。”

    朱棣微微张目道:“噢?朕何时有这样的道理?”

    张安世则笑了笑,继续道:“臣相信,上下同利,才可上下一心。陛下之所以如此感慨,无非是百官,与陛下不能同利而已,陛下所要的,乃是江山稳固,是大明的万年基业。可对百官而言,今日事陛下,与他们的祖先侍奉元朝皇帝没有分别,都不过是领一份薪俸,不过是得到朝廷的任命,去治理百姓。”

    “正因为有这样根本的分歧,所以彼此之间,难免会有同样的事,有不同的看法。”

    朱棣歪着头想了想,才道:“这话,倒是有一定的道理。”

    张安世接着道:“历朝历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大力的推崇儒术,是妄图想用君君臣臣来弥合这种君臣之间的根本分歧,不过这在臣看来,似乎效果并不妥,虽然一直以来,天下人都在推崇忠臣孝子,可自古以来,真正肯效死忠的又有几人,凭借所谓的三纲九常来约束一部分人,虽有一些用,可关键时刻,用处却不大。”

    朱棣一愣,细细思索了片刻,才道:“从历朝历代的结局而言,张卿说的不无道理,那么长治久安之道,在于君臣同欲吗?”

    张安世道:“有一句话叫强扭的瓜不甜,陛下何须对此继续念兹在兹呢?其实孔圣人有不少话有道理的,江山的稳固,在于是否能令天下百姓得到恩惠,这就是儒家所谓实行仁政的根本。”

    “不过当今天下,不少儒生对于仁政二字的理解,实则却可能与其他人有一些偏差,所谓的仁政,并非是无度的免赋,也并非是动辄宽刑大赦。朝廷要运转,必然需要大量的赋税,根本的问题,不在于免赋,而是应该针对有钱粮的人尽力的多征税赋,而对穷困者尽力少征取税赋。至于对待罪犯,应该严厉的打击,只是却需尽力去甄别是否有冤狱的情况,而不是一味的所谓宽刑,动辄进行赦免。”

    朱棣点了点头道:“这些道理,朕当然知晓。朕登极这二十余年,摒弃了儒术,便是在此。朕年少时,太祖高皇帝给朕择取了良师,教导朕。可朕最光彩的,却是数十年的戎马生涯,就学问而言,可能远不如百官,可以见识而言,寻常人岂能与朕相比?现如今,天下总算有一番的模样了,可朕依旧还是有些不安。”

    张安世便目光炯炯地看着朱棣道:“不知陛下有何不安?”

    朱棣定定地看了他一眼,才道:“这个……朕可说不好。”

    张安世便道:“不过臣听说一件事,任何的不安,都可以依靠银子来解决,可能陛下的内帑,还是太少了。”

    此言一出,原本正正经经的君臣奏对,却好像一下子有点歪了,朱棣眼睛突的一亮,竟一下子从萎靡,变得精神起来。

    朱棣的目光明显的比方才要亮了几分,道:“是啊,谁会嫌银子少呢?有了银子,后世的子孙们才有福气啊。”

    张安世露出笑容,却是话锋一转道:“臣听说,太子殿下,前些时日都督河南、关中等地新政,这几日就要回京了。”

    朱棣道:“这些年来,他在河南、关中,而皇孙在江西,朕是打算好好磨砺他们,不过现在,朕精力越发的不济,天下的繁琐事已实在没有精力去解决了,所以下诏,命太子回京。”

    这话的言外之意,张安世却是听懂了,接下来,朱棣显然已经开始着手于太子监国的事了。

    虽说从永乐七八年开始,朱棣就开始尝试让太子朱高炽监国,可实际上,朱棣一直将手中的大权抓的很紧,可现如今,朱棣的年岁至此,显然让太子真正的参与天下大事的决策,已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

    张安世似有醒悟,却面色如常。

    虽然心里清楚,他却是不能直白的说出来的。

    朱棣却是眉头轻轻皱起,带着几分忧心忡忡道:“太子这些年,倒也渐渐懂得了如何治理一方,对新政和天下的真实情况,也有了自己的理解,朕唯一放心不下的,还是他的性情。”

    张安世一时不明,便道:“陛下所谓的性情是……”

    朱棣叹了口气道:“当然是太子的性情过于温和,行事还是有些优柔寡断。历来圣明的天子,尽都能做到杀伐果断,那些妇人之仁的,如何能做到惩恶扬善,使天下大定呢?”

    对于朱棣的这个担忧,其实张安世知道朱棣的心里是很早之前就存在的,于是道:“既然如此,陛下何不拭目以待,看看太子殿下此番回来,到底是何手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