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文 - 历史小说 - 我的姐夫是太子在线阅读 - 第二百四十四章:请君入瓮

第二百四十四章:请君入瓮

    杨荣好奇于张安世为何突然上这一道奏疏,而且还寄望于廷议讨论。

    依着他对张安世的了解,这肯定不是张安世的一时兴起。

    这家伙精着呢。

    就在他还想追问的时候,此时,宦官道:“陛下宣诸公觐见。”

    于是众人鱼贯而入。

    到了崇文殿。

    朱棣已经升座,他此时环顾四周,一声不吭。

    众人站定后,解缙先出班道:“陛下,今日廷议所议,乃张安世废钞铸币疏。”

    废钞是个极敏感的话题。

    朱棣有点无语于,这违背祖宗的决定,张安世居然没有事先和他商议。

    而张安世的奏疏,居然立即便被文渊阁那边要求进行廷议。

    如此一来,反而显得被动了。

    越是大事,越不该进行广泛的讨论,朱棣怀疑这是文渊阁有人希望如此。

    于是朱棣深深地看了解缙一眼。

    解缙却是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等候朱棣发落。

    朱棣只好道:“准。”

    此言一出,解缙便看向张安世,道:“安南侯素知经济之道,此番废祖宗之制,却是为何?”

    他看上去是作为主持廷议,表现得公平,却先定性了一个废祖制的大帽子。

    一下子,百官了然,解公对这废钞十分反感。

    张安世笑了笑,出班道:“大明宝钞,日益贬值,百姓已经不愿接受,陛下,在臣看来,宝钞已形同虚设了。”

    朱棣沉吟着,没有说话。

    解缙微笑道:“诸公有何高见呢?”

    便有人站了出来,道:“陛下,解公,大明宝钞,洪武八年,太祖高皇帝设宝钞提举司,立钞法,印制宝钞,此祖宗法度,岂可轻易废弛?宝钞而今确实弊病重重,却非太祖高皇帝之过,实乃近年滥印的缘故。臣以为,与其废宝钞,不如减少滥印……这才是正途。“

    朱棣依旧默不作声,皇帝在这个时候,一般不会发表任何建议,哪怕他有自己的想法,都是先让大臣们吵一吵再说。

    解缙依旧面带微笑地看向张安世:“安南侯以为呢?”

    张安世道:“破而后立,现在宝钞的问题,不在于发行了多少,未来是否滥造,而在于失去了信用。”

    此言一出,先前那人勃然变色,厉声道:“安南侯,你怎可说这样的话!破而后立,你这是要破祖宗之法吗?这要置我大明太祖高皇帝于何地?莫非你还要说,太祖高皇帝,失信于天下吗?”

    儒官们永远都是这样。

    一言不合,他就给伱扣帽子。

    绝大多数时候廷议,明明在讨论具体的事务,可讨论到最后,就成为了所谓的大是大非的问题了。

    张安世一时无语,心里只想入他娘。

    众人开始窃窃私语。

    解缙目光炯炯的看着张安世,似乎对张安世战五渣一般的口才,有些遗憾。

    “不妨就请安南侯,将话说完吧。”此时,有人出班,平静地道。

    说话的,竟是杨荣。

    众人见是杨公开口,便都沉默。

    杨荣道:“今日所议的,乃是国计民生,洪武期间,制度也有过废弛,难道是太祖高皇帝否认自己吗?太祖高皇帝所立法度,无外乎既是为江山社稷,为我大明长治久安,为苍生黎民。”

    “有此宗旨,才是太祖高皇帝的本意,尊其本意,便是遵守祖宗成法,若是拘泥于细枝末节。却枉顾太祖高皇帝的本意,反而是南辕北辙。”

    众人便不由地看看解缙,又看看杨荣。

    解缙脸色微微一变,嘴角依旧含笑,却道:“杨公所言,颇有道理。安南侯,请细讲吧。”

    张安世道:“当今市面,朝廷的宝钞军民百姓们不愿接受,因此市面上所流通的铜钱、白银,却大多成色不一,甚至据我观察,这元朝的时候铜钱,竟也沿用迄今。白银的交易,更是繁琐,有人交易白银,竟还要随时带着剪子,从这银饼上剪下相应的银子上秤,这才完成交易,不但大大耗费时间,而且也十分繁琐。”

    “再者,这银子的成色不同,有的含有大量的杂质,有的却是纯银。这又给交易带来了巨大的麻烦。若是以往,大明的金银交易,大多只局限于土地的买卖。而如今,商品日益增多,这样的交易,对工商的发展,必然不利。正因如此,针对眼下币值紊乱的情况,必须进行更改,货币乃一切的基础,若连货币都无法做到统一,对朝廷和百姓,都没有好处。”

    张安世说罢,百官多数依旧还是没有动容之处。

    说实话,他们觉得眼下这样,没什么不好的,大家习惯了。

    现在又是废钞,又是铸币,实在麻烦。

    朱棣听到工商二字,稍稍有些动容,这时他才徐徐开口:“如何铸币?”

    显然,张安世对于今日的廷议,早有了全面的准备,于是道:“臣已请人铸了一些样品,还请陛下过目。”

    张安世取了十几个样品出来,送宦官,宦官转送朱棣御案前。

    于是在朱棣的御案上,便摆着十几种货币。

    制式统一,有一枚刻了一两的金币,上头有户部奉旨印制的字样,下头还有一行小字,联合银行承制,中间无孔,而这圆币的正中,则凹凸有致地雕了一条金龙。

    与此同时,还有几乎相同样式的银币一两,以及五钱、两钱、一钱,还有铜币一钱等等的制式。

    所有的币种,制式都统一,一样大小,哪怕是不同价值的银币,也是一样的份量,唯一不同的,可能只是含银量的分别。

    最重要的是,这雕工很是精美,而上头雕刻的图案,却是不同,如这金币是一条金龙,到了银币一两,则成了麒麟,此后为斗牛、虎豹等等。

    朱棣捡起这玩意,把玩在手里,带着几分兴致道:“这栖霞的匠人,所制的圆币,倒是有几分意思。”

    张安世道:“臣以为,用这样的货币畅行天下,如此一来,对于朝廷,可大大的减少损耗,而对于百姓,也提供了大大的便利。”

    损耗二字,顿时让朱棣明白了什么。

    税赋是有损耗的。

    损耗是什么意思呢?除了粮赋的损耗之外,金银的损耗也很严重。

    因为百姓们所缴的税收,往往货币不统一,成色也不同,官府为了确保自己能收到足额的税收,往往会将百姓所缴纳的白银、铜钱,往多里算。

    你说你这是五两银子,可我这秤……分明是四两八钱啊,你说你在家秤的数目确实没错,难道官府的秤,不如你家的秤?

    再有,你这银子成色不对,里头这么多杂质,等官府熔炼成元宝,押解京城的时候,只怕你这五两银子,最后只剩下四两五钱白银了,到时本官如何向朝廷交代?

    这只是针对百姓的多征。

    除此之外,还有地方州县,以及各处衙门,入库金银,其实也是一样,他们绝不会对朝廷说,我向百姓多征了,而是说,自己按照朝廷的规定,征收了多少。

    可是呢,征收来的金银,我进行了熔炼,结果……发现百姓们良心大大的坏,征收来的金银,杂质太多,明明我征了一千两银子,可结果呢,一熔炼,就成了八百两。

    当然,八百两算是良心的,因为根据一些地方志的记载,熔炼金银所产生的火耗,一般州县的火耗,每两达二三钱,甚至四五钱。偏僻的州县赋税少,火耗数倍于正赋。

    现在大明当然是以粮税为主,可是金银的税赋也有不少。

    而且张安世认为,将来商税必然要开始统一的征收,若是照这些人这样的玩,表面上,太祖高皇帝在的时候,将税赋定的极低,可实际上,天下军民百姓的税赋却是十分沉重。

    借着这货币不统一的方式,直接导致原本征收十两银子,却让百姓不得不承担十五至二十两银子的赋税,而朝廷按理该收到十两银子吧,也不对,最后入库的,可能只剩下六七两,甚至三四两。

    你问他,他就说他爱护百姓,不忍因为百姓的金银不纯,而苛责百姓。

    这等于是两头都吃,吃完上家再吃下家,怎么都有理。

    朱棣眯着眼,此时心里已了然了。

    若是货币统一,而且所有的货币,都采用这样的制式,如此一来,就是该多少是多少了。

    显然就这一点,就足够朱棣心动了,便道:“嗯……此策,朕看很好,可以试行。”

    可百官听到了损耗二字,心里就猛然咯噔一下。

    当初许多人没有反应过来。

    可如今,算是回过味来了。

    火耗。

    这火耗,还有粮税的损耗,几乎是地方官最大的财源,而且是合理合法的。

    后世有一句话,叫做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绝对不算夸张。

    因为你若当真是清官,单单靠这个,在一个较为富庶的州县,拿十万两银子,还真大有可能。

    而这已算是十分廉洁,两袖清风,甚至可以做楷模了。

    如若不然,靠着各地州县那点俸禄,一到逢年过节,京城里各家的府邸,从天下各州县源源不断的送来的冰敬和炭敬,又是从哪里来?

    人家这是巴结京官的,拿个几两几十两,必定是送不出手的,而且要送的,也不是一个两个。

    这等情况,早就从元朝开始,成为定例了。

    属于那种,你送了,大家不会高看你一眼,但是你不送,大家会不免嘀咕,这个人好奇怪,怎么这么没有礼貌?

    即便太祖高皇帝的时候,这样合理的损耗还有冰敬和炭敬也依旧络绎不绝,因为这已经超出了贪墨的范畴,人家属于合理合法。

    就好像空印案一样,每一个都这样做,每一个人都觉得有道理,你挑不出任何毛病反对他,且每一个人,都有苦衷,可你太祖高皇帝突然掀了桌子,你说你朱元璋坏不坏吧。

    解缙不禁诧异地看着张安世,他面色古怪,甚至有点怀疑,张安世这个家伙,是不是疯了。

    他这是想找死吗?

    杨荣目光沉着,观测着每一个人的反应。

    许多人已露出了怒色了。

    毕竟……州县官是朝廷和百姓两头吃,可他们吃的却是州县官,可现在,你张安世砸我们的锅?

    众人一时间没有吭声,可殿中的气氛,骤然之间冷了下来。

    解缙眼里带笑,他对此求之不得呢!

    这张安世已经膨胀到了这个地步,真以为,可以和全天下作对吗?

    这岂不成了第二个董卓,非要找十八路诸侯讨伐,是吧?

    太祖高皇帝,只怕胆魄也不过如此。

    朱棣的目光在众人的脸上扫视而过,似乎也意识到了什么,他手抚案牍,道:“今日所议,暂且作罢,文渊阁诸卿留下,各部尚书留下,张安世留下。”

    这么一个廷议,居然果断地被朱棣踩了刹车。

    百官脸色都极不好看。

    收益本是固定的,每年能有多少冰敬、炭敬入账,都可根据一个人的官位高低,算出个大概来。

    可问题就在于,一旦砸了锅,自己的宅邸置办了,各房的妾也已经纳了,奴婢也买了这么多,车马还有族里的各种开销,都是照着自己的收入来匹配的。

    这个财源若是断了,就真的要吃土了。

    这真比空印案还狠,这是教人饿肚子的问题。

    众臣无言,只是满脸乌云地沉默着,而后行礼,告辞而去。

    留下来的,无外乎是朱棣最信重的几个大臣。

    朱棣站起来,背着手,来回踱步,随即却是抬头看一眼夏原吉,道:“夏卿家乃户部尚书,给朕说句准话吧。”

    夏原吉苦笑道:“陛下,不可如此。”

    他简洁有力。

    朱棣脸色冷然:“夏卿认为……此策不通吗?”

    夏原吉道:“任何国策,想要贯彻,都要天下官吏能够上下一致。照安南侯所言之法,对国家确实有莫大的好处,对百姓也有莫大的好处。可臣认为,若要实施,必定举步维艰。”

    夏原吉顿了顿,又道:“臣之所言,乃肺腑之词,绝无私念。其实安南侯所言之法,户部并非没有人有过这样的念头,可实际上……根本行不通。”

    他没有一句是敷衍,都是大实话。

    朱棣却是沉着脸道:“只要对你们有好处,才可贯彻执行,是吗?但凡没有好处的,那么就寸步难行,这样长此以往,则朝廷的税赋越来越少,百姓缴纳的税赋也越来越沉重。十年、百年之后……再大的骆驼,也是要被压垮的。”

    所谓道德滑坡,其实王朝兴衰,也是一种滑坡,因为掌握了国器的人,会自觉地维护自己的利益。

    就如朱棣所言,一次又一次,拒绝执行对他们不利的国策,可每一次,对他们有利的旨意,却都能得到充分贯彻,如此一来,形势对他们越来越有利,直到他们的财富和地位越来越膨胀。可与此同时,朝廷的财政必然出现巨大的亏空,百姓也会因为这种合理合法的侵占变得日益难以生存。

    最终的结果就是,进入下一个轮回。

    夏原吉并非是一个赃官,甚至他为人还不错,而且已算是忠诚了。

    而他同时也保持着清醒,之所以不肯松口,是因为他认为若是这样实施,只会造成人心浮动,而且肯定无法贯彻下去。

    与其像王安石这样折腾一番,最后又回到老样子去,还不如不折腾,不是还可以继续唱歌继续舞吗?好歹还有至少一百年的太平日子呢!

    解缙在旁道:“陛下,这是人心,若是人心向背,社稷怎么能安稳呢?”

    朱棣顿时脸色更沉了几分,厉声道:“谁的人心?”

    解缙讷讷不言。

    朱棣道:“这样的大事,本就不该先进行廷议,难道文渊阁没有察觉出其中的隐患吗?为何票拟中要开廷议公论?”

    这个时候,解缙自是不迟疑,连忙拜下,叩首道:“是臣一时失察。”

    朱棣冷哼一声,道:“诸卿没有其他的看法吗?”

    说罢,他目光一转,落在一个人身上:“金忠,你来说说看。”

    本只想一直默然到告退的金忠,极不情愿地站了出来道:“臣只知兵。”

    朱棣瞪他一眼道:“你不是还会看相?来,你看看你自己的,能有几年阳寿?”

    金忠:“……”

    到了这个地步,金忠觉得自己躲不过去了,只好道:“既然对国计民生有好处,只要陛下效仿太祖高皇帝,那便干就是。阻力重重是肯定的,可正因为有阻力,想要做一番大事业,立功立德,岂有容易的道理?”

    朱棣微微抬眸道:“意思是,金卿家附议张卿的建言?”

    金忠道:“臣没说。”

    “可你上一句不是这样说的。”

    金忠道:“臣讲的是迎难而上,立功立德的大道理。并非针对某一件事。”

    朱棣冷哼一声道:“不曾想,连你也退却了。”

    金忠苦笑道:“臣要留着有用之身,为陛下筹谋兵事。”

    朱棣:“……”

    金忠已算是老实人了,他至少没有说谎。

    朱棣若有所思。

    随即,目光落在了吏部尚书蹇义的身上。

    他语气温和,对待这个老臣,还是表达了一定的敬重:“蹇卿家以为如何呢?”

    蹇义斟酌道:“问题的根本,在于事成不成,若是大张旗鼓地实施,最终无法贯彻,伤及的,却是陛下的威信和朝廷的威望。所以臣请陛下,再三斟酌。”

    朱棣听罢,叹了口气,幽幽地道:“蹇卿家当真认为,办不成吗?”

    “臣经历过太祖朝,蒙太祖高皇帝厚爱,倒也参与了不少军机大事,太祖神武,尚且许多事,依旧力有不逮,虽是操劳无度,且明察秋毫,可能为天下办成的事,又有几何呢?哎……”

    他的意思是,太祖高皇帝办不成,陛下认为自己比太祖高皇帝强吗?

    朱棣这时倒是沉默无语了。

    他落座,眯着眼,一言不发。

    始终,朱棣没有询问张安世的意见。

    因为张安世这个家伙,态度是很明确的。

    朱棣开始把玩着张安世奉送来的几个硬币,手在这精细的银元上摩挲着,沉吟道:“终究还是不甘,张安世不提则罢,倘若提了,朕起心动念,想到当下种种,意实难平。入他娘的!”

    “陛下。”

    就在此时,解缙看了朱棣一眼,突然道:“张安世……误了大明啊。”

    此言一出,众人侧目。

    朱棣冷冷地看了解缙一眼。

    解缙苦笑道:“陛下……这样的奏议,其他人提及,倒还罢了,唯独安南侯不可提,安南侯乃太子殿下妻弟,太子乃储君,他不提还好,一提,天下军民百姓,会作何想?”

    “陛下立太子为储,既因父子至亲之情,也是为我大明江山社稷考量。倘使太子殿下此时与天下军民离心离德,臣只恐将来,又出建文之祸。”

    他说得情真意切,毕竟是关起门来的小会议,可以畅所欲言。

    这一次,算是直接将矛头指着张安世了。

    每一次皇帝驾崩,王朝都会面临一个危机,那就是太子威望不足,不足以镇住局面,这也是任何一个正常的皇帝所需要考虑的。

    解缙所言的是,张安世这是直接将太子坑了,将来陛下若是出了问题,太子该怎么办?

    现在太子的位置,非常稳固,解缙说出这番话,却是一下子说中朱棣的心事。

    当然,解缙表面上是为太子担忧,实际上却是说,将来若是太子控制不住局面,不妨可以考虑一下其他的人……比如……

    朱棣凝视了解缙一眼。

    不得不说,解缙是有才华的,他能举一反三,直接将问题的本质道出来。

    可殿中其他大臣的表情,却是各异。

    有的人认为解缙说的对,这殿中,蹇义、金忠、杨荣等人,几乎人人都是坚决支持太子的人。

    解缙这样一说,让他们加重了这一份担忧。

    而对朱棣,可能要考虑的是,自己不能让自己的儿子里出一个建文,这可能会给国家制造隐患。

    朱棣目光幽幽地看着众人,沉吟着道:“利国利民之策,也要这样的斟酌吗?”

    解缙立即就道:“历朝历代,建言者极多,不少人,所倡议的何尝不是利国利民。可最终,都功败垂成,甚至危害了江山社稷。所以臣以为……安南侯身居高位,就不可意气行事,凡事要三思而后行。”wap..OrG

    朱棣抿着唇,转动着手里的银元,这银元上,已浮出了朱棣的一层手汗。

    他缓缓地闭起了眼睛,而后又猛地张开。

    此时,却听张安世道:“解公说的有道理,受教了。”

    解缙微微一笑道:“我说话直了一些,还请安南侯勿怪。”

    “不敢,不敢的。”张安世想将解缙剁碎了心都有,却是不紧不慢地道:“听说……前几日,解公还给赵王殿下,送了一些书籍。”

    解缙面上没有丝毫的变化,却道:“赵王殿下求知若渴,又是大病初愈,我送他一些书,请赵王殿下能够修身养性,有何不可?”

    “倒没什么不可。”张安世似笑非笑地看着他道:“只是听闻,解公与赵王多有走动而已。”

    解缙早就知道这些事,是瞒不住别人的,尤其是瞒不住锦衣卫,他神色从容,甚至显得坦坦荡荡:“赵王聪敏好学,许多事,都希望向我请教,赵王乃陛下的嫡亲血脉,我欣赏他这好学之心,确实有一些走动。却不知,安南侯这番话,是什么意思?莫非……我与赵王殿下惺惺相惜,却也错了?”

    明牌了,你不是在查我吗?那就查吧。

    张安世定定地看着他道:“惺惺相惜?”

    解缙一脸坦然地道:“人有好恶,赵王乃天潢贵胄,我为大臣,彼此有一些交集,应该没有触犯纲纪国法吧?”

    解缙一点儿也不担心,因为他很清楚,赵王也是陛下的嫡亲儿子,绝不会因此而迁怒于他。

    于是他接着道:“何况我与赵王,乃君子之交,安南侯纠缠这些,却教我有些糊涂了。”

    这话的意思是,是你张安世太过胡搅蛮缠了。

    张安世却是露出了笑容,目光中带着一丝别样的意味,笑盈盈地道:“没啥,没啥,只是没想到,解公与赵王殿下的相交如此之厚。我也有许多朋友,和他们亲如兄弟,这没什么的。”

    解缙以为张安世找不到他的错误,这时认怂了,便微笑以对,颇有几分洋洋自得。

    和我争辩,你张安世还是太嫩了,再学一百年吧。

    此时,却有宦官进来禀报道:“陛下,赵王殿下求见。”

    此言一出,朱棣长出一口气,淡淡道:“召来吧。”

    这赵王……也已休养了接近一月的功夫了,解缙对他颇为关心,又不好亲自去府上探望,今日在此相会,他倒颇为期待。若是有机会,彼此能够深谈一下最好。

    毕竟,现在他因为张安世,已经彻底地和东宫撕破了脸皮。

    一会儿功夫,赵王朱高燧便在宦官的搀扶下,徐徐入殿,刚要行礼。

    朱棣道:“不必行礼了,赐座。”

    …………

    第二章尽快会送到。

    (本章完)上山打老虎额的我的姐夫是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