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文 - 历史小说 - 周易哲学解读在线阅读 - 《周易集解》易说批判(十七)

《周易集解》易说批判(十七)

    十五、《周易集解》对今本《周易·谦》卦内容的诸家易说

    1、诸家易说

    (艮下坤上)谦:亨。

    虞翻曰:乾上九来之坤,与履旁通。天道下济,故"亨"。彭城蔡景君说:剥上来之三。

    “君子有终。”

    虞翻曰:君子谓三。艮终万物,故“君子有终”。

    郑玄曰:艮为山,坤为地。山体高,今在地下,其于人道,高能下下,谦之象。亨者,嘉会之礼,以谦而为主。谦者,自贬损以下人,唯艮之坚固,坤之厚顺,乃能终之,故君子之人有终也。zWWx.org

    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

    荀爽曰:初最在下,为谦。二阴承阳,亦为谦。故曰“谦谦”也。二阴一阳,相与成体,故曰“君子”也。九三体坎,故“用涉大川,吉”也。

    六二:鸣谦,贞吉。

    姚信曰:三体震,为善鸣,二亲承之,故曰“鸣谦”。得正处中,故“贞吉”。

    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

    荀爽曰:体坎为劳,终下二阴,君子有终,故“吉”也。

    六四:无不利,捴谦。

    荀爽曰:四得位处正,家性为谦,故“无不利”。阴欲捴三,使上居五,故曰“捴谦”。捴,犹举也。

    六五:不富以其邻,

    荀爽曰:邻谓四与上也。自四以上乘阳,乘阳失实,故皆不富,五居中有体,故总言之。

    “利用侵伐,无不利。”

    荀爽曰:谓阳利侵伐来上,无敢不利之者。

    上六: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

    虞翻曰:应在震,故曰“鸣谦”。体师象,震为行,坤为邑国,利五之正,已得从征,故“利用行师,征邑国”。

    2、易说批判

    《周易集解》对今本《周易·谦》卦爻辞所编汇的注释共有5家,其中是汇编荀爽的注释较多。

    在对所谓《谦》卦辞的注释是三家分段进行的注释。

    虞翻对“谦亨”的注释是:“乾上九来之坤,与履旁通。天道下济,故"亨"。彭城蔡景君说:剥上来之三。”

    虞翻说的“乾上九来之坤,与履旁通”。在六十四卦术上,《乾》卦是《谦》卦的旁通卦(也叫错卦)《履》卦的上卦(八卦之一),而《坤》是《谦》卦里的上卦为八卦的《坤》卦符号。虞翻通过卦术上的这些说法而引出“天道下济,故"亨"”说法,与“谦亨”两字含义沾边吗?最后又引述“彭城蔡景君说:剥上来之三”,更让人是个丈二和尚,摸不著头脑的话。这里又出现的《剥》卦,是通过与《谦》卦符号里的上下八卦符号与《剥》卦符号上下八卦符号交互相同的说法。但这都与“谦亨”含义不沾边呀!“谦亨”两字原本是《周易》里一篇文章的前两字,后人把“谦”抽出当名称。这“谦”字实际上又是《周易·谦》文里中心思想,是为君子们讲述谦逊才亨通的道理。看虞翻胡诌八扯了那么多卦说,与其本义不沾边。

    对“谦亨”后边还有四字的话,即“君子有终”。这是完整的一句话“谦亨,君子有终”,这本是《谦》文论述的题目,其意是“谦逊,亨通,这是君子应始终保持的品行”。

    我们再看虞翻对“君子有终”的注释,“虞翻曰:君子谓三。艮终万物,故"君子有终"”。

    虞翻说的“君子谓三”,就是所谓《谦》卦符号里的第三爻是君位,这就是“君子谓三”的说法了。对“艮终万物”是通过所谓《谦》卦符号里的下卦(又称内卦)《艮》卦(属八卦内容的《艮》,不是六十四卦里的《艮》卦)取象附会的说法。虞翻通过“象数”里的爻数位及八卦取象胡诌一通,而得出结果是“故"君子有终"”。由“象数”的胡说八道,言何得出就是君子有终呢?到底“君子有终”是什么意思呢?鬼知道虞翻说的是什么。

    对“君子有终”郑玄的注释是:“艮为山,坤为地。山体高,今在地下,其于人道,高能下下,谦之象。亨者,嘉会之礼,以谦而为主。谦者,自贬损以下人,唯艮之坚固,坤之厚顺,乃能终之,故君子之人有终也。”

    郑玄同样是以“象数”去穿凿附会,也夹杂着所谓的“义理”。但若想看明白对“君子有终”注释的含义是什么,同样的是,鬼才知道说的是什么。

    对所谓《谦》卦爻辞,诸家的注释同样是以“象数”去穿凿附会。我们对比下面对《周易·谦》文的译解,便知“象数”易学是今本《周易》学术上产生的一个怪胎。

    3、附录:

    (1)附录《周易·谦》历史上的三种不同文本

    ①《周易·谦》原创文本格式

    ()谦,亨。君子有终。

    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鸣谦,贞吉。劳谦,君子有终,吉。无不利,撝谦。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

    ②《周易·谦》春秋文本格式

    ()谦:亨。君子有终。

    ()明夷: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

    ()升:鸣谦,贞吉。

    ()坤:劳谦,君子有终,吉。

    ()小过:无不利,伪谦。

    ()蹇: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

    ()艮: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

    ③今本《周易·谦》内容格式

    ()谦:亨。君子有终。

    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

    六二:鸣谦,贞吉。

    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

    六四:无不利,撝谦。

    六五: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

    上六: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

    (2)附录《周易·谦》原创文章译解

    (原文)

    ()谦,亨。君子有终。

    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鸣谦,贞吉。劳谦,君子有终,吉。无不利,撝谦。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

    (译文)

    十五、谦逊,亨通。这是君子应始终保持的品行。

    谦逊又谦逊的君子,由此能够建立江山社稷,并带来的是吉祥。有了谦逊的美名,前途吉祥。劳苦又谦逊,君子始终保持这种品德,吉祥。无所不利,这正是君子努力发挥谦逊品质的结果。不给邻国富强的机会,就利用出兵讨伐,没有不获利益的。有了谦逊的名声,有利于兴师征讨封邑与侯国。

    (解说)

    本篇是先儒对君子(有国、有家的贵族统治者)理想人格最早的论述。一部《周易》是为“君子”而写,是为“君子”讲述安邦治国的政治道理。“君子”是治国的主体,又是预设的理想人格。

    本篇通透着作者对“君子”人格的预设。《乾》篇里讲的“君子”,是体现在行动上;而此篇里的“君子”,则体现在人格上,即品质修养上。本篇虽然论述“君子”的品质,但落脚点还是在政治目的上。这就是《周易》一书里的“君子”理念。本篇所讲的“君子”之谦,也成为后儒之学上君子道德观念的渊源。

    本篇的“命题”是“谦,亨。君子有终”。这一“命题”的含义是很明确的。这是讲君子应始终保持谦逊的品质,本篇的内容也就围绕着这一命题展开的论述。

    “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

    其意是“谦逊又谦逊的君子,由此能担当国之重任,吉利。”自《周易》哲学始,把政治与人的品质挂钩。后儒学者孔孟同样把治国平天下的重任寄托在预设的完美道德人格的君子身上。而这种理念是始构于《周易》。《周易》作者始认为,“谦谦君子”与“用涉大川”是个条件关系。同样后儒学者总是把道德理念与国家政治(即治国)捆绑在一起。《周易》始创的“谦谦君子,利涉大川”无疑深深的影响了后儒学的伦理道德政治学说。政治应体现在社会制度与体制建设,而道德则体现在个体学识品质修养上的完善。一个范畴属“公”,一个范畴属“私”。个人的品质修养却与国家政治有一定的关系。如某一个人在出任管理者来讲,是有一定的关系影响。但对于政治制度,及体制建设与完善并不取决于个人的道德。道德本不是法律制度所调整的对象。但中国古代却把道德上升为法,而具有普遍的约束力。这就混淆了道德与法制二者的关系。所以古代高喊的仁政或以德治国,只能变成专制虚伪者的口号。而古代的儒学者,如孔子,孟子,朱子等皆把道德与政治视为一体,造成中国古代道德政治说教发达,而制度建设贫乏的历史现象。也就形成了“满口仁义道德,而一肚子男盗女娼”的虚伪现象。把道德作为政治的根本,而缺失制度建设,也就成了道德治国的乌托邦。

    《周易》是儒学元典,被孔子所重视,并看出了义理内涵。《周易》是先儒建构的政治学说与理论,是开儒学之先河。故《周易》的作者是儒学的鼻祖,孔子只是先儒学说的发展者。孔子进一步发展了《周易》里的哲学思想,成为先秦儒学集大成者。孔子进一步完善了伦理道德秩序学说,而非是儒学的创始人。孔子的伦理道德政治观,只是《周易》哲学的深化与发展。《周易》体现的是政治学说,而孔子的学说同样体现的是政治学说,因孔子所讲的伦理道德之目的归根结底是实现伦理政治秩序之目的。

    《谦》里开篇内容是“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这是把君子的品质修养与政治挂起钩来,因为这里所说的君子,是指有国有家者,即统治者。那么,在儒学者看来,君子的谦逊,是构成建功立业(用涉大川)的前提条件。

    跟着又讲“鸣谦,贞吉”。“鸣”的本义是鸟兽的鸣叫声,此处是指有了声誉,或声望。“君子”有了谦逊,即有了品德的声望,前景就吉祥。这就是“鸣谦,贞吉”的含义。古代确实人有了美德的声誉,做官入仕,就有了资格。这里的“鸣谦,贞吉”是强调君子有了谦逊的声望,仕途前景就无限美好。

    “劳谦,君子有终,吉”。

    本段的含义还是强调君子应始终保持勤劳谦逊的品质。

    “无不利,撝谦。”

    “撝(hui辉):通挥。此句是说“应努力发挥谦逊的品质作风,而没有不顺利的。”

    “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

    本段最终表明了君子谦逊的目的是在于政治意图,君子的谦逊不只是追求一个好名声,也不仅仅是完善个人的内心修养,而是在于政治目的。是扩大其地盘与势力。我们要知道《周易》里所讲的“君子”与后封建社会里所讲的“君子”不是同一概念。包括今天我们常说某某是君子,某某是个小人。这是道德概念上的称谓。而《周易》里讲的“君子”是个身份概念。“君子”是指有国有家者,与小人(劳动者)是个对称的概念。《周易》里的君子不是指有修养,有品德的人,而是在位的统治者。这就能理解“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的这种表述了。这段是说“不给邻国富强的机会,就利用出兵讨伐没有不获利的”。这岂不是与君子人格相违背么?有点无原则性侵略他国的行为。但要放到那个历史的时代背景里去认识,就不难理解这种思想观念。那是一个“开国承家”的时代,在这种时代里,有国有家的“君子”们就不能不从“开国承家”上去谋略。不过作者还是希望有谦德的君子才具备这种政治资格。这就是本章最后所表述的内容,“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

    这是说“有了谦逊的名声,才有利于出兵讨伐邑国。”这正是后儒开出的“内圣外王”的思想内涵。这最后一句与本文的首句相呼应,开篇是“谦谦君子,用涉大川”,而结尾是“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谦逊与获得名声,是“君子”建立起的政治资本与威信,才有利于出兵征讨邑国,扩大势力范围。

    本篇所讲的谦逊并非指礼仪上的表现,而是君子(统治者)安邦治国的行为准则,即获得政治的一种信用资本。通过君子的品质修养,以达到政治目的。本篇的思想内涵,换句话说是“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政治理念的渊源。

    总之,《周易·谦》一文,为"君子"讲述应拥有谦逊品德的重要政治意义。而以“象数”所进行的注释,无疑引人进入对《周易》认识上的泥淖。周易归来的周易哲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