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文 - 历史小说 - 汉世祖在线阅读 - 第234章 王公勤勉

第234章 王公勤勉

    善言安抚一番,让他老汉退去。王著在旁,也下意识地松了口气,他可一直倾听着王朴二人的问对,生怕这乡里小民庸愚,胡乱说话。

    王朴脸上笑容敛,恢复了平静,偏头看向王著,平和道:“成象,你这知州,做得不错啊!初履任,便逢大灾,兢兢业业,克己奉公,这两个月来,辛苦了!”

    “下官只是尽其责,不敢懈怠罢了!”王著露出了点笑容,拱手道:“与王公之辛劳相比,又何言‘辛苦’二字!”

    王著的话,虽然有恭维之嫌,却也有几分真切。在淮东这两年,安民理政,改制扬法,使新占之地,巩固于汉统之下,王朴是呕心沥血、躬亲操劳、废寝忘食。其鬓发之间,增添的那诸多银丝,便是证明,要知道,他还不到五十岁,人已衰老得厉害。

    对于淮东的官吏们来说,王朴绝不是个好上司,严厉强势,甚至有些不近人情,这两年间,被他亲自处置的各州官吏,便有数十人。

    其中,除了留用的南唐官员外,还有朝廷选派的援淮南职吏,就因此故,朝里朝外,王朴实则得罪了不少人。

    但是,对于黎民百姓,王朴有恩,对于天子朝廷,王朴有功。淮东诸州,能快速自战祸中恢复过来,王朴功德巨大。

    “陛下以淮东布政付我,不得不殚精竭虑,有所作为啊!”王朴则叹了口气,起身,对王著道:“泗州当淮河要冲,时下观来,民心渐附,收效甚加,成象还需再接再厉啊!”

    “是!”王著郑重应道。

    “走,我们到龟山去,我已召楚知州前来议事!”王朴说道,当先往外走去。

    王著跟上,略作思索,问道:“是否因修复白水塘之事?”

    对其机敏,王朴有些赞叹,颔首道:“朝廷已然同意了,陛下亲自命名,曰洪泽湖。此湖斜跨泗、楚,需两州并力发掘!”

    龟山,比邻淮河,在盱眙城东北三十里外,西南绝壁,下有重渊。登临山头,迎风伫立,以观山渊。王著书读得多,指着山脚,说道:“传闻,大禹治水,以铁锁锁淮涡水神无支奇于龟山之足,说得就是此处啊!”

    王朴微微颔首,看了眼淮河,认真地考虑了一会儿,说:“自盱眙至淮阴水段,素来险恶,百里风涛,致使倾覆无数。为便民通航,我欲另开运河,以避长淮之险。就自龟山起凿,取淮为源,亘五十里!”

    听王朴这么一说,身旁一名身材高大的中年官员,眉头紧锁,忍不住道:“使君,将开洪泽,又欲建新河,如此,只怕劳民伤财啊!”

    这名官员,乃是楚州知州张彦卿,原为南唐海州防御使,在北汉南征的过程中,除郭廷渭之外,又一表现突出的唐臣。

    南唐媾和之后,也投诚于大汉。王朴当政之后,选用良才,以其颇具实干之才,也当过楚州防御使,熟悉州内民情,上书举荐他知楚州。是留用南唐旧臣之中,少数几个得到汉廷信任,委以要职的人。

    作为举主,王朴对张彦卿是有大恩的。不过此时,仍旧直言,提出异议,对王朴道:“如使君言,虽仅五十里,不算长,但开凿运河之事,是否先缓一缓?”

    听其劝,王朴下意识地皱起了眉头,偏头看着张彦卿,只见其一副稳重的神情。张了张嘴,又看向王著,问:“你觉得呢?”

    王著也认真地考虑了会儿,拱手道:“洪泽工程,哪怕集两州之力,也是耗时靡财,实无余力,两面并举。若强行为之,只恐过度徭役,滋生民怨!”

    见二者,秉持相同的意见,王朴一时没有接话,而是自我反思,喃喃道:“莫非,当真是我急躁了?”

    再作思忖,王朴舒了一口气,说:“罢了,此事容后再议!”

    “但洪泽湖,朝廷既已应允,入冬之前,当遣派干员,调配钱粮,征召徭役,启动工程!我期以三年,使大泽功成!”王朴语气坚决道:“供给之事,不足之处,上报扬州,我自道库协调!”

    “是!”

    王朴这么一说,感受到其意志,两名知州的神经下意识地绷紧了些。

    王朴问:“州内,可集中多少民力?”

    “初步估计,泗州辖下,当可抽调民夫一万人!”王著盘算了一会儿,估摸一个保守的数字。

    张彦卿则道:“楚州可发民夫,一万五千人!”

    已然不少了,王朴满意地点了点头,转头看着张彦卿,稍微斟酌了下言辞,以一种告诫的语气,说道:“洪泽湖,基本在楚州境内。此番工程,大兴力役,洪泽之外,将占大批民田。对于这些百姓,州府当善加抚恤,安置妥当,另辟田土以与之,助其重建家园。

    另外,但严防职吏因缘侵扰,掠夺民众,滋生民怨。此事尤为重要,切切!”

    闻王朴叮嘱,表情肃重,拱手道:“是!下官自不敢怠慢,必定严加约束!”

    “泗州也一样!”王朴又向王著补了一句。

    ......

    自楚州山阳返回扬州,王朴于沿路巡视县镇,亲询百姓,细察民情,不免遇有疏漏之事,责处之,高邮县有不法之吏三人,悉为其所执,解送扬州按察审断。请下载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如今的淮东官吏,最忌怕的,就是王朴下州县巡检,基本每一次,都会处置一些人。民心所悦,但却有些“官不聊生”了,尤其对于南唐旧吏们而言,当初他们哪里受过此等严厉约束,就如头悬宝剑,惴惴难安......

    逾半月,而归扬州。

    扬州城,在王朴的治理下,已然彻底恢复了往日的富庶,甚至比起南唐治下,犹有过之。毕竟,大汉政策下,废除了太多秕政杂捐,“公平性”得到一定的张扬。

    有王朴这尊冷面神在,稳定良好的秩序之下,以扬州城的底蕴,迅速爆发出巨大的能量,灾情之下时,也丝毫不影响其繁荣。

    回到布政使衙门的第一件事,便是召集上下僚属,听政断事,他不在扬州的这段时间,又积压了不少公事。

    二堂之内,王朴正色而察事,诸僚广坐其间,恭敬汇禀,无敢触其锋者。当然,任是王朴刚直正义,这些人对他的态度,还是畏过于敬。

    从午后,一直到傍晚,衙堂上,方才再度冷清下来,而堂案上,也堆叠起了一系列的道州事务。

    而王朴,犹不歇息,日落晦暗,仆人掌灯。当老仆端着膳食,轻步入内,所见到的,仍旧是王朴灯盏之下,伏案阅牍的身影。

    “使君,算是白日理事,你已连续坐案四个时辰了,还是先歇息片刻,用膳进食!”老仆劝道。

    王朴抬了下头,示意了下:“先放着吧,待我看完这份公文!”

    说完,又低下头,他所察阅的,是道府官员处置的一些公文,想要看看是否有不当、疏漏之处......

    看得认真,却闻呜咽之声。抬眼,见老仆,已然摆好的碗筷,正提袖逝泪。王朴愣了:“你这是干什么,何故抽泣?”

    “使君如此勤勉,不爱惜身体,小人实在不忍啊!”老仆说:“公务永远也理不尽,使君再这般下去,身体将累坏了......”

    见状,王朴不由轻笑道:“也就这两三年了!我可向朝廷保证过,淮东五年大治,熬过这几年,有的是空闲歇息!”

    不过听其劝,王朴倒是放下公务,拿起碗筷进食了。一遍吃,一边问道:“三郎、四郎呢?他们有没有进食?”

    “二位小郎君,已然用过了。”

    “你通知他们去书房,晚点我要考校他们学业,看我不在的这段时间,是否有懈怠!”往嘴里扒拉着米饭,王朴吩咐道。

    “是!”

    王朴膝下有四个儿子,长子、二子皆已成年,在军中任职。三子、四子年幼,被他带在身边,亲自调教。

    不及片刻,王朴便用完晚食,伸了个懒腰,一解困顿,再度翻开公文......

    老仆收拾着餐具,见了忍不住叹道:“使君这般操劳于公事,可是你知道,旁人是如何非议你的吗?小人,实在为你感到不值啊!”

    “多嘴!”听其言,王朴抬头,轻斥了一句。

    顿了一下,王朴幽幽一叹,轻笑道:“我所为者,是为黎民百姓,为淮东治安,为陛下大略。不是为了这些官员们的荣辱,也给不了他们安逸。纵使他们非我、恶我,皆不足为道......”芈黍离的汉世祖